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之区域重卡趋势
瓦尔塔蓄电池 2017-10-05 02:26:10
近期,国务院对发展改革委报送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进行了批复,批复主要内容如下: 一、要求《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部地区崛起和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产业体系分工合作,加强生态环境同治共保,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终,构建网络化、开放式、一体化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新格局。 二、要求所涉及的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东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等,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依法落实《规划》明确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规划》实施中涉及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按规定程序报批。 三、国务院将在有关规划编制、体制创新、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土地保障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下面小编为各位带来《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重点信息的解读。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从规划背景、发展路径、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等10个方面,阐述了《规划》发展的重要性、实施的总体要求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现针对影响重卡行业发展的相关要点进行总结及详细阐述。中原城市群概念及涉及具体区域 中原城市群指以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漯河市、济源市、鹤壁市、商丘市、周口市和山西省晋城市、安徽省亳州市为核心发展区。联动辐射河南省安阳市、濮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市,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山西省长治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阜阳市、淮北市、蚌埠市,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等中原经济区其他城市。 共涉及5个省份的30的地市,规划期为 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 2025 年。规划背景及战略意义 规划背景:中原城市群地处 “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陆桥通道与京广通道交汇区域,综合实力较强,交通区位优越,城镇体系完整,自然禀赋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极具发展潜力,且当前正处于提质升级、加快崛起的关键阶段,具有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必须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强化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战略意义:对于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有利于发挥中原地区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培育形成我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2、有利于优化城镇和人口空间布局,保障农业安全和生态安全,为人口密集的传统农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经验; 3、有利于提升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为 “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内陆腹地战略支撑; 4、有利于优化区域发展空间格局,推动经济增长空间由东向西梯次拓展,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发展路径及主要目标 发展路径:遵循城市群发展规律,推动空间结构升级,强化关键要素驱动支撑,以重点突破带动城市群加快发展,增强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 1、核心带动,推进大都市区国际化发展。把支持郑州建设中心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首要突破口,强化郑州对外开放门户功能,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功能,集聚高端产业,完善综合服务,推动与周边毗邻城市融合发展,形成带动周边、辐射、联通国际的核心区域。 2、轴带导向,推进交通网络现代化发展。以京广、陇海等多种交通方式融合的主通道为支撑,构建“米”字形综合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半小时、 1 小时和 1.5 小时交通圈,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完善普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优化枢纽布局,推动各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形成跨区域多路径高品质的现代交通网络。 3、创新驱动,推进产业集群高端化发展。把提升产业竞争力作为推动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基点,瞄准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构建创新驱动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一批融入全球价值链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形成服务经济与智能制造“双轮驱动”、新动能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4、共建共享,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把深化城际分工合作作为推动城市群发展的重大任务,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接共享,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协调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关系,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主要目标: 1、近期目标:到 2020 年,中原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 56%;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多层次、一体化的生态网络基本建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平台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实际利用外资、对外贸易保持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基本建成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高效互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城市群,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 2、远期目标:到2025 年,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形成,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和在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快速上升,人口与经济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带动发展的新增长极地位更加巩固,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大幅跃升。结合区域功能布局 整体布局:坚持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 1、构建“一核四轴四区 ”网络化空间格局郑州大都市区。 一核 郑州:支持郑州建设中心城市,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 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强化物流及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中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对外开放门户功能,全面增强国内辐射力、国内外资源整合力。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进一步深化与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城市联动发展。 四轴 1、沿陇海线发展主轴:发挥陆桥通道优势,提升郑州、洛阳、开封、三门峡“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增强运城、商丘、淮北、宿州、菏泽等沿线节点城市经济人口承载能力,联合打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生物医药、能源化工等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实力 的先进制造业和城镇集聚带,强化对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经济走廊的战略支撑作用。 四轴 2、沿京广线发展主轴:依托京广通道,发挥郑州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邢台、邯郸、安阳、鹤壁、新乡、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等城市集聚能力,引导食品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品钢铁、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现代家居等产业加快集聚,打造沟通南北的城镇产业密集带,密切与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等的联系。 四轴 3、郑州——重庆发展轴:依托郑(州)济(南)、郑(州)万(州)高速铁路建设,加速形成综合运输通道,强化聊城、濮阳、平顶山、南阳等节点城市和沿线中小城市支撑作用,培育发展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特色轻工等产业,形成对接成渝城市群、沟通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镇发展带。 四轴 4、郑州——合肥发展轴:加快郑(州)合(肥)、郑(州)太(原)高速铁路、跨区域高速公路和城际快速通道建设,推动长治、晋城、焦作、济源、周口、阜阳、蚌埠等城市扩容提质,加快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集聚发展,构建连接长江三角 洲 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的城镇和产业集聚带。 四区 突破行政壁垒,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省际相邻城市合作联动,加快构建跨区域快速交通通道,优化产业分工协作,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生态等资源共享,培育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西部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打造城市群新的增长区域和开放空间。 2、完善城市群城镇发展体系。 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形成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大都市区空间体系。 发展壮大区域中心城市。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进一步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地位,支持长治、 邯郸、聊城、安阳、蚌埠、阜阳、商丘、南阳 等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城组团式发展,形成 300万人口以上的大型城市。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 支持工业基础较好的漯河、济源等城市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壮大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 支持周口、信阳、驻马店、菏泽、运城等传统农区城市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开发边界的前提下,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人口集聚。 支持平顶山、鹤壁、濮阳、三门峡、宿州、淮北、亳州、邢台、晋城等资源型城市加快培育接续产业,实现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培育现代中小城市,以县级城市为重点,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加快集聚,推动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强的县级城市发展成为 50 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 其他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 20 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深化省直管县(市)改革,支持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有序改市。深入推进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发展特色小城镇。 把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支点和载体,重点选择区位条件优越、基础好、潜力大的小城镇,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 3、推动人口分布与主体功能相适应。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健全农业人口转移激励机制,以县城为重点推进城镇建设和非农产业发展,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 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逐步降低农产品主产区人口密度。 积极引导人口加快向重点开发区域集聚。鼓励外来人口迁入和定居,推动郑州大都市区和“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带上的节点城市成为重点人口集聚地。 务实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有序退出。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 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向城镇转移,降低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